唐代高僧一首禅诗,短短56个字,饱含人生哲理,读懂受益终生
发布日期:2024-07-02 02:06    点击次数:146

生活一半是烟火,一半是诗心,在最美的禅诗里修心,在最美的禅机里顿悟。

今天分享唐代高僧贯休的一首禅诗,说到贯休,大家一定不会陌生,“满堂花醉三千客,一剑霜寒十四州”,这首《献钱尚父》的名句就出自他的手笔。

贯休是唐末五代有名的诗僧、画家,从小就天资聪慧,7岁出家,诵经有过目不忘的本领,15岁就诗名远扬。

这首《献钱尚父》就是贯休云游四方时,在灵隐寺向吴越王钱鏐敬献的一首贺诗,据说钱鏐看到诗后,要求贯休将其中的“十四州”改成“四十州”。

贯休本来对钱鏐满怀敬意,钱鏐此言一出,贯休心生反感,留下一首诗飘然而去。

不羡荣华不俱威,添州改字总难依。

闲云野鹤无常住,何处江天不可飞。

我本是一介游僧,不怕权威,也不慕富贵,你要求我改诗,这事我做不到,我一个闲云野鹤一样的人,居无定所,去哪里不行呢?

贯休晚年入蜀,给前蜀主王建也进献一首诗,深受王建的器重,封他为“禅月大师”,并以紫衣相赐,还为他修建龙华道场。

贯休在蜀地终老,直到81岁圆寂,因为进献的诗中有一句 “一瓶一钵垂垂老,万水千山得得来。”他又被称为“得得来和尚”。

晚年的贯休隐居在山林之中,潜心修行,他的诗作与早期作品大不相同,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,诗作清新自然又饱含哲理。

一字一句带着芬芳的禅意,写出修行之人对于人生的独特感悟。

高淡清虚即是家,何须须占好烟霞。

无心于道道自得,有意向人人转赊。

风触好花文锦落,砌横流水玉琴斜。

但令如此还如此,谁羡前程未可涯。

唐末:贯休《野居偶作》

“高淡清虚即是家”,高淡清虚指的是山野之地,修行之人喜欢清幽、寂静的地方,即使地处偏僻简陋也同样是我的家。

“何须须占好烟霞”。没有必要一定要去名山大川,红尘俗世繁华的地方。这两句指出,所谓修行修的是心,跟外在环境的繁华没有关系。

“无心于道道自得”,一个人不去刻意追求“道”,顺其自然,“道“反而更容易悟得。

这一句表达的意思与这首禅诗表达的相似:“尽日寻春不见春,芒鞋踏遍陇头云。归来笑拈梅花嗅,春在枝头已十分。”

“有意向人人转赊”,如果你有意地去接近别人,人家可能认为你心怀某种目的,而对你有所防备,从而与你保持距离。

“风触好花文锦落”,风无心吹,花无心落,但是清风吹动繁花,繁花花落缤纷,却铺就一地锦绣。

“砌横流水玉琴斜”,石阶无心斜,溪水无心流,但是流水越过石阶却发出如琴声一样美妙的清音。

所谓的禅意,生活中其实无处不在,一花,一草,一溪、一树、一言、一语……皆是禅意,只是需要你去用心品味。

“但令如此还如此”,类似这样的事情,还有许多许多。

“谁羡前程未可涯”,我愿意呆在这个清幽的山林里,不去羡慕别人眼中的灿烂前程,过着自得其乐的生活。

这一句,是整首诗的重点,人的欲望没有止境,前程没有止境,那样为名为利奔波不停的生活不是我所向往的生活。

我的梦想就是隐居在这山中,做一个清心淡泊的人,一个知足常乐的人。

诗人看淡了身外的得失,在自己的内心找到了永恒的平静,这或许也是生活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末世,诗人依然长寿的原因吧!